太极拳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王虹 www.yuediqu.com    2025-05-19
太极拳的特点和基本技法是什么~

太极拳的特点: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的基本技法包括:上悬下沉,中节舒松;中定而动,轴互转;缓慢柔圆,息细匀长;以意主导,形息互引。

陈式太极拳八大特点
录入:admin
来源:Internet
时间:2007-1-5

字体:大




双击滚屏

特点一:
意气运动——主要是将内在的意识贯注于外部动作之中,并促使在动作中表现出注意力的专一,坚强和活泼无滞。
特点二:
弹性运动——练太极拳身肢必须放长,以加强全身的弹性,有了弹性才可进而产生棚劲,身躯及上部的放长,必须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和含胸塌腰,手足的放长,必须是以手领劲,坠肘沉肩,转踝由膝开胯和圆松腰。
特点三:
螺旋运动——主要是增强运输和的起伏动荡性,必须结合顺逆螺旋运动的旋腕转膀,旋踝转膝和旋腰转脊,以做到螺旋连贯如一的太极劲贯注即有动作中,成为做好意气运动的劲作核心。
特点四:
虚实运动——调整虚实,使人产生圆活如珠之感觉,不会调整虚实,就不能达到内劲的中正无偏,而失去支撑八面的根本。
特点五:
节节贯串运动——主要是要求练习者在练拳或推手中,使全身主要关节在做到节节分家的基础上以意识让其贯串起来,使内劲一节一节依次通过,到达新需要的方向目标。
特点六:
一气呵成运动——主要是要求练习者在练拳或推手搏击中,使内劲在关节贯串运动中连绵不断,需一气呵成而达到“周身一家”的要求。
特点七:
刚柔相济运动——主要是要求练习者化去原有僵硬劲,而达到全身放长,刚到极点而成柔,在达到放松的目的,柔到极点而成刚,以达到刚落点的发放。
特点八:
快慢相间运动——主要是要求练习者从初学到学有成就,任何时候不可发生劲别,动作之错乱,慢为快用,从而达到在推手技击中作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注意:
特点五与特点六可以看成一个特点的两阶段。特点七与特点八是两个立面矛盾的统一。以上八个特点是先辈留下的宝贵经验,也是练习太极拳的原则。特点一统领其他七个特点,不可孤立单独对待这些特点,它们之间犹如红花绿叶、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练习者不可不察或掉以轻心。

  太极拳
  【解释】

  中国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棉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起源】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来源】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 3个方面:

  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基本方法】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瘛 、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练拳要领】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 心脏病、 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流派】

  目前,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种流派。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庭初创太极拳,世代相传。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5派。

  陈式太极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创,原有 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 1套,炮捶1套。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图1)。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陈式第 1路拳套现有83式,主要特点如下:①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②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③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 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 (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④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陈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现有71式,主要特点如下:①震脚发劲的动作更多; ②动作比第1路快、刚, 爆发力强;③“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第 2路只适于青壮年练,流传不广。陈式新架套路也有两种,一种是陈有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较难的动作,陈家沟村人称之为“小圈拳”,把老架称为“大圈拳”。这种拳后来又传至陈鑫,他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新架另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杨式太极拳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 ~ 1873),幼时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为雇工,学习太极拳,壮年返里传习太极拳,因他能避开并制服强硬之力,当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拳”、“软拳”、“化拳”。杨露禅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习。他武技高超,当时人称“杨无敌”。后来,杨露禅为了适应一般练拳人的需要,逐渐删改原有发劲、纵跳、震足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并由其子修订为中架子,又经其孙杨澄甫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子,由于练法平正简易,故成为现代最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图2)。杨氏祖孙 3代,在北京负有盛名。1928年后,杨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传于全国各大城市。杨式大架子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沉自然,锻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其架式也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之,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 1957年根据杨式太极拳整理成《太极拳运动》(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杨式太极拳》一书。

  吴式太极拳 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来拜杨露禅次子为师学小架子,以善于柔化著名(图3)。其子始从汉族改姓吴,名鉴泉。吴鉴泉继承和传授的拳式连绵不断,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由于吴氏对拳式有所修改,后人就称之为吴式小架子。成为现代流传较广的吴式太极拳。

  吴鉴泉在北京、上海传拳较久,他打拳式正招圆,舒松自然, 虽架式小巧, 但有大架功底,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1958年曾出版《吴式太极拳》一书。

  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得其大概,后又学新架太极拳,并在舞阳县得《太极拳谱》,于是以练拳心得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十要》。武式太极拳特点为身法谨严,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用动作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足尖(图4)。武式太极拳于民国初年传入北京,后又传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极拳》一书。

  孙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完县人孙禄堂,酷爱武术,先学形意拳,后学八卦掌,勤学苦练,功夫深厚,民国初年始学太极拳,参合各家之长,融会贯通,遂创孙式太极拳,并著有《太极拳学》。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灵敏,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图5)。1957年曾出版《孙式太极拳》一书。

  上述 5式太极拳的风格、姿势虽不相同,但套路结构和动作顺序基本一致,练拳目的皆为健身治病。 5式太极拳除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练法,如太极剑、太极刀等。

  【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拳发展很快,打太极拳的人遍及全国。当前,仅北京市公园、街头和体育场就设有太极拳辅导站数百处,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卫生、教育、体育各部门都把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开展,出版了上百万册的太极拳书籍、挂图。太极拳在国外,也受到普遍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已有30多种太极拳书籍出版,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引起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

太极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串着“阴阳”和“虚实”,这在太极拳动作上表现为每个拳式都具有“开与合”、“圆与方”、“卷与放”、“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慢与快”,并在动作中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和进退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这是构成太极拳的基本原则。

太极拳不仅在外形上是独特的,而且在内功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练太极拳时,首先要用意不用拙力,所以太极拳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则是神气鼓荡运动,也就是说既要练意,又要练气。这种意气运动的特点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并统领着太极拳的其他各种特点。此外,练太极拳时全身放长和顺逆缠丝相互变换之下,动作要求表现出能柔能刚,且富弹性。它的动态,要求一动全动,节节贯串,相连不断,一气呵成。它的速度,要求有慢有快,快慢相间。它的力量,要求有柔有刚,刚柔相济。它的立身与动作,要求中正不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和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具备了这些条件,太极拳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作用。在体育保健上,不仅能增强运动器官与内脏器官,并能锻炼和增强意识的指挥能力,亦即“用意不用力”的能力,可以顺利地指挥着气活跃于全身。这样就既练了气,也练了意,意气相互增长与强旺,身体自然强壮。同样,在技击上也有其独特的作用:可以以轻制重,以慢制快,克制自然,并掌握自然,动作起来可以一动全动,“周身一家”,达到知己知彼和知机知势的懂劲功夫。

第一特点 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第二特点 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第三特点 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第四特点 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

第五特点 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

第六特点 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

第七特点 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

第八特点 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

结语

第一特点 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拳谱规定:

1)“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2)“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3)“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

4)“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但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的第一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练拳时,意识要贯注在动作上,以意行气,不可只顾默想内气如何运行。

(2)练拳时动作要顺遂、沉着,劲运到终点时要表现出劲别来,这是使意气得到鼓荡的三个措施。

(3)紧紧掌握外显的神气鼓荡,以便做到不痴不呆,并反过来促进内在的意气运动。

(4)善于运用其它七个特点,以便配合着来提高意气运动。

第二特点 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拳谱规定:

(1)“需领顶劲,气沉丹田”;

(2)“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3)“松腰圆铛,开胯屈膝”;

(4)“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需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身躯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放长;松腰圆铛和开胯屈膝,并使腿部得到圆活旋转,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的姿势下放长的结果。所以太极拳的步法必须在圆铛松腰和开胯屈膝的姿势下用旋踝转腿来倒换虚实。外表看,是腿的缠丝劲的表现,其实内部促进了腿的放长。这一系列的放长,又促进了全身的放长;使身肢不特产生了弹性,形成棚劲,而且因全身放长,促使精神也能自然提起。因此,只要具备了放长的姿势,就不容易发生努责鼓劲(拙力)的毛病,为自然的松开和身手放长提供了条件。所以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就成了太极拳的第二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太极拳主要是练习棚劲, 棚劲生于弹性,弹性则生于身肢的放长,因此要注意身肢的放长。

(2)身躯及上部的放长,必须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和含胸拔背。

(3)手足的放长,必须是沉肩坠肘、松腰圆裆和开胯屈膝的旋转。

(4)练习棚劲时,先求绵软以去掉旧力(拙力),同时放长以生长弹性的新劲。

(5)只有神聚气敛地练拳,才是加强绷劲的内在因素。

第三特点 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拳谱规定:

(1)“运劲如抽丝”;

(2)“运劲如缠丝”;

(3)“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可离太极”;

(4)“妙手一运一太极,迹象化完归乌有”。

从上列四项规定中可以看出,太极拳运动必须如抽丝的形状。抽丝是旋转着抽出来的,因为直抽于旋转之中,自然就形成一种螺旋的形状,这是曲直对立面的统一。至于缠丝劲或抽丝劲都是指这个意思。因为在缠的过程中伸缩其四肢同样会产生一种螺旋的形象,所以拳论说,不论开展的大动作或紧凑的小动作,千万不可离开这种对立统一的太极劲。练纯熟之后,这种缠丝圈就越练越小,达到有圈不见圈的境界,到那时就纯以意知了,所以顺逆缠丝对立统一的螺旋运动就成为太极拳的第三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缠丝劲为太极拳命名的由来,没有缠丝劲就不能使劲环绕着身肢节节上升,达到完整一气。

(2)须知“贯串”的要求,不仅是运动须通过关节部分,而且还须使它通过整个关节上下的肌肉部分,这是螺旋缠丝的作用。

(3)太极拳有一对基本缠丝和五对方位缠丝是教和学太极拳的最好的工具。

(4)运劲如缠丝,只有在轻灵贯串条件下才能实现;同时,神气方面必须鼓荡和内敛。

(5)缠丝劲的运用不可产生缺陷、凹凸和断续等三个缺点。

第四特点 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

拳谱规定:

(1)“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2)“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

(3)“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上下相随人难侵”。

(4)“尾闾正中神贯顶”,“上下一条线”。

上列四项规定可以说明,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地转换,就可耐久不疲,这是最经济的一种动力活动。因此,练太极拳时双手要有虚实,双足也要有虚实,尤其重要的是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要上下相随地分清虚实,也就是说,左手实则左足应虚,右手虚则右足应实。这是调节内劲使之保持中正的中心环节。此外,形成落点的虚中有实,实中要有虚,从而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使内劲处处达到中正不偏。初学时,动作可以大实大虚,以后逐步练成小虚小实,最后达到内有虚实而外面不见有虚实的境界,这是调整虚实的最深功夫。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分清主要的三个虚实,即脚的虚实、手的虚实和一手一脚的虚实。

(2)注意调整左手左足和右手右足——手与脚的虚实,这是“上下相随人难侵”的主要关键。

(3)要根据轻重浮沉的原则,经常检查自己划分虚实中的缺点。

(4)要做到双轻、双沉和半轻半重这三个无病的虚实,这要刻刻留心,久久锻炼才能养成。

(5)推手时不要忘却“隅手对待隅手”的原则。四正手与四隅手要相互转换,两者具练。

第五特点 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

拳谱规定:

(1)“腰脊为第一主宰,一动无有不动”;

(2)“周身节节贯串,毋使丝毫间断”;

(3)“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

(4)“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从以上四项规定可以看出,为了达到一动全动,必须以腰脊为中心,因为腰是左右平行转动的中轴,脊是上下弯曲的根基。太极拳动作既要一动全动,那么在运动线路上就不能单纯地左右平旋,也不能专在上下、前后做弯曲动作,而必须将腰脊联合起来,使运动的路线形成一条既是左右,又是上下、前后的空间曲线,以建立一动全动的基础。这就是说,只有通过腰脊为中心,才可以使周身九个主要的运动关节(颈、脊、腰、胯、膝、踝、肩、肘和腕)依次贯串起来。此外,还要做到周身无缺陷,贯串如九曲圆珠,这样功夫才可以进展到周身一家的地步。所以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就成了太极拳的第五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腰脊联合作中轴,手臂动作要有倾斜度(45度左右);

(2)由中轴而产生的“动分”和“静合”,是运用离心力达到贯串的中心关键;

(3)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是节节贯串和旋转自如的具体表现;

(4)发劲的节节贯串是加强运劲贯串的手段;

(5)减小腕关节的动度,为提高身法作用的必要手段。

第六特点 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

拳谱规定:
(1)“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2)“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3)“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

(4)“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一气呵成”。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不以一动全动为满足,还要求在练全趟架子时能够进一步做到一气呵成,内劲不断。这是加大运动量的又一方法。其具体方法是:在手法上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迭;在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嵌以转换;在开合、收放时,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劲。当然,这个特点同特点五一样,是在螺旋式缠丝运动的辅助下来实现的。如果在发劲之后出现了断劲现象,就要将这种发劲的余意接续下去。万一意也断了,就要运用意、劲的余神接续下去。为了做到这点,劲要有折迭转换,动作要用意不用力,借使收放统一的身法如同长江水滔滔不绝,中间无卸劲的余地,亦无意驰的时候,这样就自然可以达到一气呵成的要求。因此,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就可作为太极拳的第六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遇到动作有往复时,必须嵌有折迭--这是在手法上做到相连不断的必要措施。

(2)遇到身体有进退时,必须嵌有转换--这是在步法上做到相连不断的必要措施。

(3)劲断了,要有意在,意不到时,要有神在,这是补救断劲的方法。

(4)能神气鼓荡地走架子,就可证明已将意贯注于动作中了。意在,为内劲不断的标志。

(5)太极劲的方圆相生,是从“呼为开展、为方”和“吸为紧凑、为圆”中产生出来的。

第七特点 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

拳谱规定:

(1)“运劲如百练钢,何坚不摧”,“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2)“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

(3)“太极拳决不可失之绵软。周身往复,以精神意气为本,用久自然贯通焉”。

(4)“运劲之功夫,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成刚。极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的学习,首先要摧毁人们动作中原有的坚硬劲,使它化为柔软,这是化柔的时期,这个时期愈长,则愈可把僵硬摧毁得彻底。此时的要点是仍须不失绵软,在柔软之下,向着更有弹性的坚刚上迈进。这个刚,不是从努责和鼓劲而产生的“生铁”的刚,而是由松开和放长而产生的弹性的刚。因为身肢放长,并不断螺旋式地绞来绞去,就可产生这种弹性。因此,又可名为“棚劲刚”。只有这种具有弹性的刚,才能达到“外操柔软,内含坚刚”的要求。这种刚柔的变换是由精神意气的隐显来掌握的。所谓“隐则柔”、“显则刚”,就是这个道理。功夫精进后,劲可内隐得极深,使外形显得极柔,使人感到好象又回复到柔上去了,其实内在的质量却更加刚了。因此,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就成为太极拳的第七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初期要化去原有的僵硬劲,越柔软越好;这段时间也是愈长愈好,一般要一、二年的时间。

(2)全身练到绵软后,即可进而具体地练习全身的放长,以练习刚劲。

(3)行气用柔,落点用刚,是太极拳划分刚柔的界限。

(4)心意结合神气的忽隐忽显和呼吸,是太极拳对于刚柔变换的法则。

(5)刚柔同样达到高级水平,是太极拳妙手称号的标准。

*陈鑫《总论发明》说:“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迹象化完归乌有。”这是陈式对于太极拳刚柔度的标准。

第八特点 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

拳谱规定:

(1)“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2)“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3)“初学宜慢,慢不可痴呆;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

(4)“形抗五岳,势压三峰,由徐入疾,由浅入深”。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在初练太极拳套路(一趟架子)时,动作应该越慢越好,可将时间放长。动作慢了,才有修改的机会,才能检查出不顺遂的地方。但是,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可渐渐加快,缩短走一趟架子所需的时间。但由慢转快,同样也要有一个限度,即要做到随快,但动作仍能沉着,仍能表现出劲别来,并不发生浮漂与错乱现象。这是指练习一趟架子所需时间的长短而言的。在这种能慢能快的总前提下,用到每个拳式时则须将这种快慢的对立面统一于一个拳式中,即转关处要慢,过了转关处就逐渐加快,运到落点时最快,以后复转慢,如此周而复始。所以太极拳的每个拳式都要经过能慢能快的锻炼,这样才能在推手时,“彼微动,己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并能达到快慢相间的统一。所以,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就成为太极拳的第八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初学时要慢,为的是有一个检查纠正的机会。

(2)求慢必须以精神提起和意气灵换为前提。

(3)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应逐渐缩短走一趟架子所需的时间。但求快,必须以动作沉着和能表现出劲别为前提。

(4)快慢相间的原则是转关折迭处慢,过了转关后,渐渐加快,过方点后再转慢。同时,转关时行气要慢,尽头的落点要快。

(5)在整趟架子中,快慢相间的变化幅度要求做到匀清。

结 语

太极拳的八个特点是从太极拳拳谱中一再经过提炼而精选出来的。前人留下的宝贵的练拳经验,早已成为现时练习太极拳的原则,也是人们练太极拳所一致遵循的准则。

另外应该指出,特点随分八个,但其实质是一个,因此在练习走架子或推手时,不可孤立地对待这些特点,务须在每一个动作中都逐渐做到符合这些特点。因为任何一个拳式或是动作,都必须运用集中的意识来指挥整个动作过程(特点一),使身肢在精神提起的前提下具有弹性(特点二),并在虚实灵活变换(特点四)与顺逆螺旋缠丝中(特点三),促成内外相合,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节节贯串(特点五)和相连不断的一气呵成(特点六),表现出刚柔相济的质量(特点七)和有慢有快的速度(特点八),这是太极拳应具备的特色。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特点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因此,如果孤立对待,企图贯彻一个特点而放弃另外的特点,则不但损害了后者,同时也影响了前者。所以这些特点不是为一个特定动作所特有,更不是某一个动作仅有某一个特点,而是构成整个太极拳套路的每一个拳式皆应具有的特点。

现在流行的太极拳,不论是哪一式,也不问姿势是开展还是紧凑,更不管这趟架子内多几个拳式还是少几个拳式,只要细心观察,这些外表随有差异的太极拳架子,内中或多或少都具有这些共同特点。所不同的,仅是有的是明显的表现于外,而有的则以暗劲方式隐藏于内。这也说明了太极拳流行数百年不为其他武术所同化,而仍能独具一格,皆是这些共同的特点作了中流砥柱。因此,学习太极拳时,不可把它当作等闲视之。

太极拳是我国的国粹,它综合了各家拳法之长,结合导引吐纳,采用腹式呼吸,能在练拳时汗流浃背而不气喘,动作畅通气血。它也融合了以阴阳为基础的经络学说,成为内外双修,身心并练,将意识、呼吸、动作三者结合为一的内功拳法。动作以松柔入手,练劲养气,可缓可快,柔中寓刚,刚中有柔。 陈式太极拳以缠丝劲为灵,杨式太极拳则以抽丝劲为主,皆以内劲为统驭,形成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通,形意结合, 阴阳互交。陈式太极拳由明末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庭所创。后来经过杨露蝉、全佑、吴鉴泉、孙禄堂、武禹襄 等各路名师发展,自成流派,又派生出杨式、吴式、孙式、武式等等各式太极拳。
太极拳适合任何年龄、性别、体型的人练习。经常练习太极拳,对於身心健康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种简单而又高深的运动,练气、蓄劲、健身、养生、防身、修身,一辈子受益无穷。

1988年,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组织有关专家,按竞赛要求,将陈式、杨式、吴式、孙式编制成规范的"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
2000年5月,中国武协启动太极拳健康月活动,决定将每年的5月定为太极拳月。

2000年7月,在国际武联执委会支持中国的5月太极拳月活动,并将5月定为世界太极拳月。

五式太极拳简介

当今最流行的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太极拳,其特点风格也有所不同。目前,以陈式和杨式太极拳流传较广。

陈式突出特点是动作古朴,其中有发劲动作。

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架式舒展、绵缓柔和,给人一种气势不凡、大气磅礴感觉。

吴式太极拳是在杨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特点是在动作姿势上,身体上下成一线,更突出了柔和。

武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从技击的要求出发,左手只管左边防护,右手仅管右边攻防;同时强调内气的潜转与动作的起承转合。

孙式太极拳多用开合式,强调活步。

以柔克刚,以慢治快.

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


相关问答:

#15137025253#:太极拳的特点
银庆全: 太极拳的特点呀,那可是有不少呢,快来看看吧!全面性:太极拳就像是一个大大的宝箱,里面啥都有!它不光是一种运动,还涉及了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等等好多学科呢。就像是个全能选手,啥都会一点,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适应性超强:太极拳的动作柔和,速度也不快,学起来不难。而且哦,...

#15137025253#:太极拳有什么特点?
银庆全: 太极拳的动作平稳舒展,没有激烈的跳跃,特别适合中老年人练习。它的架式要求不僵不拘,动作圆活自然,体现出柔和的特点。太极拳要求姿势中正,全身骨骼处于柔和活动中,有利于纠正不良姿势,锻炼颈椎、腰椎和上下肢肌肉骨骼。整套太极拳的动作连贯一气,从起势到收势,动作与呼吸配合,有利于增加肺活量,...

#15137025253#: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银庆全: 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步法严格,分清虚实,小巧灵活,迈步时足尖先著地,然後再足跟著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弓步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後腿不挺直高拔。拳势讲究起、承、开、合,动作连贯顺遂,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

#15137025253#:太极拳运动太极拳的特点
银庆全: 圆活自然也是太极拳的一大特点,上肢动作要求带有弧线,符合人体关节的自然弯曲,这不仅使动作更为柔和,还能促进身体各部位的均衡发展,让动作显得圆润自如。最后,太极拳强调协调完整,内外兼修。在运动过程中,意念、呼吸与躯干、四肢动作紧密配合,以腰为轴心,动作之间相互呼应,避免了肢体的孤立和不协调...

#15137025253#:太极拳的特点
银庆全: 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完整、虚实分明、刚柔相济。1、轻松柔和:太极拳动作轻柔舒展,不僵不枸,运动轻灵沉稳,外柔内实,给人以轻松愉快之感。2、连贯均匀:整套太极拳动作从起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度转换,都是紧密衔接、连贯一气的,没有停顿。3、圆活完整:太极拳的动作呈弧形...

#15137025253#:太极拳的特点
银庆全: 太极拳的动作特点有 1、柔和性太极拳动作轻松柔和,非常适应人体生理活动的要求。2、圆活性太极拳的动作不是直线运动,而是处处带有弧形,走圆弧线路。3、连贯性从开式到收式,尽管姿势与动作变化多端,都是相互衔接,连贯一气,连续不断。4、完整性太极拳动作以腰为主轴,每个动作都由躯干来带动四肢...

#15137025253#:太极拳的特点是什么?
银庆全: 在推手和套路动作中,太极的技击原则训练了人们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对于攻防格斗技巧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总的来说,太极拳不仅是一项优雅的运动,更是一种实战智慧的体现,它将技击技巧与哲学理念完美结合,使练习者在锻炼身心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战术策略的魅力。这就是太极拳的特点,也是其在全球...

#15137025253#:太极拳的动作特点
银庆全: 4. 呼吸调控:太极拳注重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在太极拳的动作中,呼吸往往与动作的延展、收缩和转移相结合,以达到调节身体和意识的目的。5. 起承转合:太极拳动作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的特点。起承转合是指太极拳动作的四个阶段,即开始的起势、中间的承势、转换的转势和结束的合势。每个阶段都有其...

#15137025253#:杨式太极拳主要特点是什么?
银庆全: 在太极拳的修炼中,虚实分明是极为重要的一点。杨式太极拳通过巧妙地运用虚实转换,使拳法在攻击与防御之间自如转换,展现出灵活多变的战术策略。这种虚实结合的技巧,不仅提高了实战能力,也提升了练习者对自身力量与节奏的控制。圆活连贯是杨式太极拳的又一大特点。每一招每一式都力求圆润流畅,动作连贯...

#15137025253#:太极拳、八极拳、形意拳有什么特点、适合那种人学习?
银庆全: 3. 形意拳:这种拳法不以力量取胜,而是注重意境的提升和内在力量的培养。动作不难,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也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武术之一。形意拳的发力感觉是透劲,力量作用于对手内部,类似于隔山打牛的效果。这三种拳法都十分注重发力技巧和内在劲力的培养。太极拳的内劲如同推撞之力,八极拳的内劲则是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