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坟烧七有什么讲究啊?

作者:王虹 www.yuediqu.com    2025-05-21
农村有人去世为什么要烧七个七?所说的七有什么含义?~

农村老人去世后要“烧七”,一共有七个七,各个七的讲究,因地方不同,习俗也不同,讲究也不太一样。人去世为什么要烧七个七?

初丧的老人下葬后,民间多以七数为期,逢七必祭,也就是逢七上坟祭扫、烧纸。“七”在民间通常表示阶段性,以七七四十九天为终局。我国民间的这一传统习俗很久以前就有了,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习俗。我国的《北史》、《魏书》、《北齐书》等诸多史料都有记载,明末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徐复祚的《村老委谈》及朗瑛《七修类稿》等都有详细记叙。可见烧七的习俗从古到今,均为民间重视的一种重要祭扫、烧纸习俗。
这些史料各有各的说法,也就是说,在古代的时候,七七的习俗在民间就呈现了多样性,有招魂说、复七说、祭奠说、扫墓停工说等等。而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古代人认为人死后可以复阳,亲人逢七祭扫(没有发明造纸以前,只祭扫不烧纸)时,是为了祈求死者还阳的意思,过了七七四十九天后,死者还不了阳,活在人世间的亲人也就无可奈何。至此,祈求死者还阳的祭扫行为也就告一段落,不再逢七祭扫了。

我国民间,大体上说是逢七必祭,这是古俗如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地方不同出现了不同的习俗和七七中的禁忌。也就是说,民间并非都是逢七一定要祭扫,也有的地方有不同的讲究。下面就例举一些地方不同的烧七习俗。
河南一带在祭七的时候,有避子嗣的说法。比如说,去世的老人,如果只有一个儿子,那么一七就不能祭扫,如果有两个儿子,二七不能祭扫,以此类推,直到五七为满。

河南、山东、浙江等许多地区有逢“四七”不祭扫的习俗,按民间的说法,主要是忌讳“四”,估计因“四”与“死”为谐音字,民间以为不吉利。
山东、河南一些地方还有“犯七”之说。“犯七”指的是逢七祭扫、烧纸的日子,正好与农历中的初七、十七、二十七这种带七的日子碰到一起,这些日子称为明七。还有农历的十四、二十一、二十八,能被七整除的日子数字,称为暗七。当地民间习俗认为不吉利,叫做“犯七”。因此,逢明七和暗七,都不能上坟祭扫。

民间都很重视五七的祭扫。五七的扫祭时最为讲究的是,儿女必须做水饺祭祀,按死者的年龄一岁包一个水饺,只能多不能少。祭奠完以后,必须在坟前吃完,决不可剩下,尤其不准带回家里。还有很多地方在五七祭扫的时候,亲戚也一起参加,非常隆重。很多地方虽有七七之说,但烧了五七后就算满了,也就是烧七结束。
有些地方烧六七,祭扫的祭品由女儿制作。如果没有女儿,侄女愿意承担也可以,但不是硬性的。民间有俗语:“说一千,道一万,单等女儿摆筵宴”,说的就是六七的祭扫。
河南、江苏一带,在整个七七祭扫期间,忌讳用面条祭祀。民间认为面条像类似绳索,亡灵见后会心里不安。

人亡后第三十五天叫“五七”,一百天叫“百日”,届时孝家都要到坟上祭祀,通常做“五七”、“百日”坟时,前者提前,后者延后,谓之“长百日短五七”。
家祭不到坟上去,或与上坟同时进行,把写有直系宗祖的牌位或谱系图供在正堂或家庙,全家或全族人一齐祭祀,在家祭的称“请家堂”,仪式十分庄重。由家族里辈分最高的老人主持,一般过年的时候跟续谱同时进行。近年来,由于推行火葬,公墓已成普遍,上坟也有在公墓进行的。

五七上坟仪式:
清明时节的上坟非常重要。因为祭祖和孝道是绑定在一起的。若不参加祭祖,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忘记祖先的人。
上坟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垫上砖头,让他人看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上坟

从死者卒日算起,丧家每隔七天就要举行一次烧纸祭奠,共有7次,俗谓“烧七”。一般是“三七”、“五七”比较重要,亲朋也要送来些香纸、火烛前来拜祭。
要说讲究还是有的,但是我没法给你出一个固定的答案,这需要按每个地区的习俗来定,不能一概而论,但主旨都是一样的吧,都是在寄托对死者的哀思之情。
丧家的儿女们需要操心的比较多,不仅要照顾好亲朋好友,还要不断的给先人烧纸供香,有些地区是要求香不能停吧,需要一直点的,
有断香之类的要拿掉。在这方面,香还是一件很重要的东西的,听老一辈人说香是死者在阴间的钱串子(拴钱的线),现在也说香是沟通凡圣的媒介,
是可以将你的意愿传达至幽冥,向先人表达孝道和哀思的产物。有心的话,可以去无相铜炉定一款寄托思念的祈福香,也可以加入你想要表达思念的元素,更可以加入先人生前喜欢的花草进行加工制作,这样用心的好香才能更好的表达你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先人在天上也会高兴,也会时刻保佑你家宅平安的。

清明节上坟,这七个“禁忌”一定不能碰,快来看看有哪些讲究




相关问答:

#13187204007#:一七至七七烧纸的讲究
稻梁很: 二、按照传统习俗,烧一七和七七主要由死者的儿子负责,称为有头有尾;三七主要由死者的儿媳负责;五七主要由死者的女儿负责,并且要烧五盆纸花。三、烧七的计时方式是从死者去世当天开始,将当天视为第一天。这一点需要大家明确,因为如果烧错了先人的七日祭,可能会阻碍先人在阴间的过关通行。四、烧七...

#13187204007#:在农村,人去世为什么要烧七个七?各个七有什么讲究吗?
稻梁很: 1. 头七(第一个七天)被称为望乡关,在这一天半夜时分,需要供香烧纸,因为这天是死者的灵魂回到故居的日子。这个习俗在许多电影或老人的口中都有所提及。据说,无论真假,在亲人去世后的第七天,真的有梦见他跟我道别,至于这是心理暗示还是真的灵魂就不清楚了。这时候需要打开门窗,方便死者来去方...

#13187204007#:烧七为啥留一个七不烧
稻梁很: 烧七共有七期,但一般不会烧全,比较重要的为头七、三七、五七和七七。虽然逝者为大,但中国人讲,去世后入土为安,一方面是给逝者一个长眠之所,另一方面,则是为后人祈福。烧七日不烧全,也是为后人留福积福,故一旦祭祀全,即为福尽。烧七不同地区的讲究 我国民间,大体上说是逢七必祭,这是...

#13187204007#:烧三七有什么讲究
稻梁很: 烧三七的规矩有以下几点:1. “三七”又称“散七”,根据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由死者的儿子为主,称为有头有尾;三七由死者的儿媳为主;五七由死者的女儿为主。2. 人死后,每七天烧一次纸,共烧七次,经过七殿,共计七七四十九天,称为“烧七”。三七即第三个“烧七”,也就是人死后的第二十...

#13187204007#:一七至七七烧纸的讲究
稻梁很: 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1、烧七计时是从去世当天,就算第一天开始计算,这个概念大家一定要周知明确,因为错烧先人七日,会阻碍先人在阴司里过关通行。2、烧七日是不让烧全的,也就是七个七日祭...

#13187204007#:三七上坟都有什么讲究
稻梁很: 烧三七,比较简单,主要是烧一些纸等冥币。烧五七,作为女儿的需要准备“五朵花”,为了逝者“不想家”,同时,需要上供。烧百天,需要烧纸等冥币,上供。同时需要招待参加祭奠的亲属。烧头周、烧三周,同烧百天基本相同。祭奠需要尊重宗教信仰、民族风俗习惯、当地风俗习惯。烧七、烧周,烧单不少双。

#13187204007#:烧七有什么讲究?
稻梁很: 烧七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是指在逝者去世后的第七天开始,每隔七天都要进行一次祭祀仪式,共计七次。烧七的讲究和注意事项如下:1. 烧七的准备:在烧七之前,丧家需要准备好供品、纸钱、香烛等,并在逝者生前喜欢的物品前设置祭坛,烧纸钱、香烛等。2. 烧七的顺序:烧七的顺序是从第一个七开始,...

#13187204007#:一七至七七烧纸的讲究
稻梁很: 如果提前或错后烧纸,可能会阻碍逝者在阴间的旅程。此外,烧纸并非一次性完成,七个七日祭中,头七、三七、五七和七七被认为是最适宜进行祭祀的,因为它们代表了不同的纪念阶段。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头七和三天圆坟时间相近,北方地区可能更倾向于避免在这些时间上坟,而南方地区则更重视头七的回魂祭祀,五七...

#13187204007#:三七烧纸有什么讲究
稻梁很: 大家都知道,人逝去时一般会举行丧事,而在丧事中又有很多礼仪是要讲究的。那么三七烧纸通常都有些什么讲究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些吧!详细内容 1、三七,亦称散七,这夜,孝子擎香火,到三岔路口呼喊亡人姓名或称谓,或上坟焚香接亡灵回家,家中设奠。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

#13187204007#:三七烧纸有什么讲究
稻梁很: 三七烧纸的讲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仪式主体:以死者儿媳为主:三七烧纸通常由死者的儿媳来主持,进行烧纸钱、烧香的仪式。时间节点:人死后的第二十一天:三七即第三个烧七,是在人死后的第二十一天进行。下午落太阳前:三七烧纸一般在当天的下午,太阳落山之前进行祭奠。犯七与淋七:犯七:如果三七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