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住持稿
中国传统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因而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个性。
例如春节,是中国人最为传统,最受重视,最能体现中国民俗的节日。每年的农历大年初一被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习俗有:祭灶、扫尘、除夕夜、祭祖、守岁、迎春、拜年、年夜饭、贴春联门神、放爆竹、压岁。而到现在,仅有除夕夜、祭祖、守岁、拜年、年夜饭、贴春联门神等习俗存在了,像一般除了一些乡村地方让放鞭炮外,几乎都禁止放炮竹,祭灶、迎喜神、桃符、送穷„„除了桃符转化成了春联,这些习俗在现代人的春节习俗中也已经非常少见。其实很多春节习俗,都是中国人民为了祈求新年能有好的生活而形成的。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延续这些习俗不符合现代人对生活的追求。加之现代人对自然和科学有了比古代多得多的了解,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大大增强,封建迷信在他们的心中不再有地位,他们祈福也仅仅是寄托自己的美好心愿,并不在乎繁文缛节和各种忌讳,所以部分春节习俗的消失是理所当然的。
春节因为是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节日,虽然有些习俗消失了但它还是存在并且节日气氛也很浓,而其他的传统节日就不然了,尤其是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青年冷落,许多节日文化色彩都逐渐淡漠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文化都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东西,要破除掉。节日没有文化上的阐释的时候,人们渐渐的就忘掉了。但是传统节日在现代生活中有存在的必要!传统节日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有三点:
1、传统节日有着凝聚民族精神的作用;
2、有增进人际和谐,传承文明的作用;
3、有利于建构“和谐”社会。
在历史上,传统节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演化,整合着的。那么,在都市化进程中,如何使传统节日在都市生活中获得传承与转生,获得新的载体,却又保持其民族性?
第一、维持夏历和西历并存的历法制度:建设传统节日不能离开与之息息相关的夏历,对此,
政府应该声明:夏历和西历并存是现政府的历法制度,报纸、电视台等媒介也应该夏历与西历并用,也许会觉得繁琐,可是却是对民族文化的觉醒意识,对自己民族传统的珍视。不至于让我们在全球化的今天迷失自我,失落最宝贵的东西。
第二、将传统节日适当增加为法定节日:我国现行的法定节日中,只有春节是民族传统节日,而其他的有些是政治性节日:如国庆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消费出发,来设置了七天长假,少了文化底蕴,节日的欢愉,却多了浮躁与喧嚣。在传统节日与现代政治性节日比重大大失谐的情况下,尊重人们的风俗习惯,适当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显得迫切并必要。在2005年的两会上,60多位香港特区代表又联名提案,呼吁把清明节、中秋节增设为国家法定假日,各地人大代表门也纷纷建议将增设传统法定假日纳入议程之中。中国人民大学的纪宝成教授多次呼吁增加中国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意义也为越来越多的人士所关注,所探讨。
第三、加强对下一代传统文化的教育:多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通过教育使他们有一种对传统节日,对本国节日的温情和敬意感,在传统节日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之前,社会教育的功能缺位必须由学校教育来补充,才不至于出现传统节日的“断代”。
第四、需要民俗学学者的努力,社会对民俗学的重视:民俗学家在发掘传统节日文化意蕴,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转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社会应该重视民俗学家的工作,其中政府也应该在此起积极的引导作用,创设各种条件,引导民众对传统节日的喜爱,使传统节日既不失其文化意蕴,又在新时代下,增添了新的载体,新的方式为年轻人所喜爱。使年轻人在快乐地过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时同样不忘记我们自己的节日,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多一份温存和敬意,对洋节多一份宽容。
华夏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好好地珍惜,华夏传统节日该如何回应全球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考验传统节日在社会生活领域能否继续具有现实生命力的标志。但是传统节日的现代转生并不意味着抛却固有的传统和精神内核,一味地去屈就现代化、都市化。而是在都市化、全球化浪潮中给人们以精神的慰藉,自我身份的认同。
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一起传承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把它更加发光发大。
传统是中华大民族过的。风俗是某个种族和地方的习俗。
主持人的开场一定要和活动的主题相契合,每个场合每个时间段的主持词都各有特色,精彩的文案只有扣住主题思想才能发挥出最大的魅力所在。以下是出国留学网为您整理的端午节传统节日主持词,谢谢阅读。(开场:舞龙队、莲湘队、秧歌队、腰鼓队一路打过来)
(一)
(一个姐姐与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几个同学上场)
男孩:姐姐,今天荷园怎么这么多人啊?是过节吗?
姐姐:是啊,又是一年端午至,心中犹念屈原子。过两天就是端午节了,弟弟,你知道吗,我们过端午节包粽子,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人们投下棕叶包裹着的米饭,就是为了驱逐江底的饿鱼,祭奠逝者的亡灵。
主持人1:我们中国的节日太有意义了,每个节日都有很多故事呢。
姐姐:对,有的节日都延续几千年了。
主持人1:叔叔,我看到很多人家门口都挂了菖蒲和艾叶,您能告诉我为什么吗?(问一个观众)
姐姐:叔叔说的太对了。“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午”也是五的意思,端午是五月的开始也是夏季的开始,夏天到了,民间要除五毒,驱病灾,所以端午节还是个驱邪防灾的节日。人们挂菖蒲,有的还悬挂钟馗画像,都是用来避邪的。
主持人2:端午还有什么习俗呢?
姐姐:还有赛龙舟、戴香囊、饮雄黄酒、穿虎头鞋等等。
男孩:真好玩,我们的节日太让人开心了。
姐姐:快乐的节日快乐的孩子,看,他们来了。
(1、舞蹈:《端午乐》)
(二)
男孩:姐姐,粘粘的糯米饭裹着甜甜的红枣、香香的咸肉,真好吃。
主持人1:糯米饭外面裹上翠绿的粽叶,看着,绿莹莹的,闻着,香喷喷的,吃着,甜滋滋的。
主持人2:我想请大家猜个迷好吗?一个白胖子,裹个绿毯子,腰里扎根细绳子。打一什么食物呢?(问一小观众)答对了。
主持人3:我也问大家一个问题吧。屈原投汨罗江后,一群敬仰他的文人年年都去江边洒米饭凭吊他,这些人在过去叫骚客,现在叫什么?(问一小观众)答对了。
姐姐:弟弟,爸爸妈妈今年过节没空回家。妈妈包的粽子和奶奶包的一样既好吃又好看。
男孩:姐姐,爸爸妈妈也能吃到粽子吗?
姐姐:能吃到,妈妈会裹粽子和爸爸一起吃的,全世界的中国人甚至韩国人、日本人都会在端午节吃粽子的。
男孩:姐姐,你会包粽子吗?
姐姐:姐姐会包,可是没有奶奶和妈妈包的好看。看,这一家在包粽子呢。
(2、情景表演剧《包粽子》)
(三)
小主持人1:叔叔,您喜欢吃粽子吗?(问一大人观众)
小主持人2:叔叔,你会包粽子吗?我这里正包着呢,帮我扎起来好吗?(问一大人观众)
小主持人3:听老师说,为了纪念诗人屈原,端午节啊,也叫诗人节。从古到今,很多文人墨客为端午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小主持人:1:叔叔,您能为我们朗诵一下这一首诗吗?(把预先准备好的一首诗递给一位观众,请求对方朗读)
姐姐:叔叔朗诵的太好了。有几个小哥哥要朗诵古诗词呢,我们一起看好吗?
(3,诗伴舞《端午》)
(四)
小主持人2:端午节也是诗人节、诗歌节,叔叔,我问您一句诗好吗?谁知盘中餐,下一句是什么?
小主持人3:少壮不努力,叔叔,下一句呢?
小主持人2:叔叔,您会唱歌吗?
您会唱古诗词的歌吗?
小主持人1:叔叔们,你们跟我学唱古诗词歌好吗?我唱一句,你们唱一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姐姐:好,下面我们看古诗词联唱,还有我们的诗歌女神和小诗童出场呢。
4,音、诗、画:《悯农》《长歌行》《春晓》
第二篇章 荷乡水韵
(五)
姐姐:弟弟,妈妈昨天托人带回来两个祝福的香包,是她自己做的,瞧。
弟弟:姐姐,戴香包是什么意思呢?
姐姐:妈妈用五彩丝线为我们做漂亮的香包,妈妈把爱和希望缝在了香包里,我们挂在胸前就会带着爸爸妈妈的祝福平安快乐地长大。
主持人1:我奶奶教我做香包了,瞧,这是我做的。
主持人2:我们老师让我们做了很多呢。
主持人3:戴香包就意味着平安、祝福、希望,我明白了。
姐姐:现在我们全县人民正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喜气洋洋地奔向幸福、安康的生活。
主持人1:我们宝应这几年变化真大啊,
姐姐:是啊,年年翻新易昔景,岁岁宝应迎新貌。
主持人2:我们老师说,这些变化体现了我们新时期的宝应精神。
主持人3:我知道我知道,开明开放,担当实干,创新突破,争先进位。
主持人1:(对合唱队所有同学说)我们把这些香包给所有叔叔阿姨们戴上,同时也把祝福送给在场的所有人好吗?
主持人1、2、3、男孩、姐姐:好!(给嘉宾戴香包)
姐姐:(对所有观众)现在,朱姗老师带着几个学生要夸夸我们宝应,瞧,她们来了。
(1,音乐快板:夸宝应,民乐伴奏:喜洋洋)
(六)
主持人1:叔叔,您常来宝应吗?您最喜欢我们宝应什么呢?
主持人2:叔叔,您喜欢我们宝应什么呢?
主持人3:我们宝应有大成殿、八宝亭,有荷园、万亩鱼塘;
主持人1:我们宝应有泾河西瓜、宝应湖大闸蟹,
主持人2:我们还有宝胜集团、五琼浆集团、
主持人3:我们有刘宝楠、陈琳,还有京剧鼻祖高郎亭。
主持人1:叔叔,您看过《柳堡的故事》吗?听过《九九艳阳天》吗?
主持人2:我们合唱团的老师们唱歌都很好听,也教会了我们很多歌。
主持人3:今天,我们团的副团长蒋老师和李老师要为我们演唱《九九艳阳天》呢,我们就好好听听这首我们宝应人都会唱的歌吧。
(七)
(大鼓响起,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由远边近响起,小龙船渐渐开过来)
姐姐:“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看,大龙船停在水里,小龙船也来了,
主持人1:哇,红红的龙船在这绿绿的湖水中很好看啊。
主持人2:这眼前就像一幅风景画哎。
主持人3:如一幅泼墨水画般大好风光,好一片如痴如醉的梦里水乡。
主持人1:呵呵,小诗人又诗兴大发了。
姐姐:看,船上有好多孩子呢。
主持人1:我认识,他们是城中和射阳留守儿童合唱团的同学。
姐姐:今天,他们要为大家演唱宝应的号子呢。
主持人2:宝应有什么号子呢?
主持人3:我知道,有栽秧号子,有车水号子,我还听我妈妈唱过呢。
姐姐:栽秧号子简称“秧号子”, 也叫“栽秧打鼓唱”或“格咚代。人们栽秧时边劳动边演唱,一个人领唱,很多人应和。节奏舒展自由,音调明亮悠扬,洋溢着欢快的劳动气氛。车水号子也叫车水锣鼓或锣鼓车,以前人们常常在踩水车的横杆上挂上锣鼓,边车水边敲锣鼓唱歌,敲一阵唱一段,营造一种劳动时的愉快氛围。这两种号子是我们江苏里下河地区的特色,都散发着一股特有的水乡泥土的芳香.。
主持人2:叔叔,您听说过宝应的号子吗?(问一观众)您会唱吗?
姐姐:让我们一起听听船上的同学们唱吧。
(2,号子联唱:《格冬代)
(八)
主持人1:叔叔,您能为我们朗诵一段散文诗吗?是我们的许妈妈写的。
(观众甲朗诵:抹一片晚霞,掬一缕清风,走进你,走进恬静妩媚的荷园, 我仿佛走进了江南的一滴烟雨,一缕水墨。观众乙:眼里,一朵朵荷,披着一身身轻纱,婷婷宛若清丽的女子。撑一柄柄田田绿叶,半遮娇面,轻踏涟漪,向我袅袅而来。观众丙:幽香贴着绿波轻飞,珠露紧抱花魂轻摇,淡淡的荷香弥漫在无边的荷塘里。观众丁:张开温暖的胸怀 溶入这水之湄荷之韵,这已经够我醉卧在你的馨香里,沉睡千年,不愿醒来……)
姐姐:叔叔们刚才朗诵得太好了。看,一群荷乡女孩带着荷的质朴和水的灵性来了。
(4,舞蹈:荷乡女孩)
第三乐章:家国情怀
主持人1:路边的花朵,树上的小鸟,听我欢乐地歌唱,葱绿的田野、憨厚的老牛,看我高高的飞翔。
主持人2:我们星星点灯留守儿童合唱团成立已经四年了,首批的大哥哥大姐姐都上初中了。我们现在已经是一支1700人的团队。
主持人3:今天,我们尽管只来了一部分团员参加演出,但是我们每个团员都捎来了“端午情”手抄报。
主持人1::不管我们将来在哪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永远记住教我们唱歌、教我们做人的像妈妈一样的老师们。
主持人2:尽管我们的父母远离我们,但是我们得到了社会的关心,得到了老师们的疼爱,我们快乐地长大了。
主持人3:爸爸妈妈,你们在外面放心吧,我们一切都好,
弟弟:我们也向党表示感谢,向老师表示感谢。我们留守孩子的生活非常幸福美好,谢谢你们。
姐姐:合唱团的所有老师们都希望你们是一只只快乐的百灵在蓝天里自由地飞翔。我们看看王玉老师和同学们同台表演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吧。
(9、师生表演唱《生活多么美好》)
(十)
姐姐: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男孩: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
主持人1: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诗人节,更是爱国节。
主持人2:我们每过端午节就会想到屈原想到祖国,让我们一起为祖国高唱几首赞歌吧。
主持人3:这几首歌都是经典的老歌,好几代人都会唱,请在场的叔叔阿姨和我们一起唱起来好吗?
姐姐:好,我来指挥吧。
(10、歌曲联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赞歌要比星星多》)
(十一)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