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是怎么被发现的?——关于静电的历史记载与中外文字电的创造
作者:王虹 www.yuediqu.com 2025-05-20
~
电,除了空气、水和阳光之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各种电器产品如手电灯、电饭煲、冰箱、电风扇、空调、洗衣机、电视、手机和电脑等,都是我们离不开的。可以说,电已经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第三种物质。
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早在人类存在之前就已经存在于大自然中,与空气、水和光一样,并非人类的发明,而是发现。人类没有发明电,而是发明了如何使用电。
1. 关于静电的历史记载
1.1 国外的最早记载
古代关于电现象的认识,除了雷电、电鱼,还有琥珀摩擦起电。早在对于电有任何具体认知之前,人们就已经知道发电鱼(electric fish)会发出电击。早在4750年前撰写的古埃及书籍记载,这些鱼被称为“尼罗河的雷使者”,是所有其他鱼的保护者。大约两千五百年之后,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自然学者和阿拉伯医学者,才又出现关于发电鱼的记载。
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医生拉杰斯(Scribonius Largus)也在他的大作《Compositiones Medicae》中,建议用电鳐来治疗痛风和头痛。对于痛风,他开出的药方是,病人站在潮湿的沙滩上,用脚踩电鳐,从脚到膝盖都被电麻了为止。治疗头痛则要把电鳐放在头上。这个方子倒是不无道理的。电击可以促使内啡肽的释放,从而缓解疼痛。
在地中海区域的古老文化里,很早就有文字记载,将琥珀棒与猫毛摩擦后,会吸引羽毛一类的物。2600年前左右,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Thales, 公元前640-546)就做了一系列关于静电的观察。从这些观察中,他认为摩擦使琥珀变得磁性化。这与矿石像磁铁矿的性质迥然不同;磁铁矿天然地具有磁性。泰勒斯的见解并不正确。但后来,科学证实了磁与电之间的密切关系。泰勒斯是人们所知最早研究电现象的科学家。
1.2 国内的最早记载
我国在东汉时期的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在《论衡·乱龙》一书中提到“顿牟掇芥,磁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顿牟即玳瑁(绝非琥珀,在《“顿牟掇芥”,“顿牟”到底是琥珀还是玳瑁呢?》一文中已经通过考古出土文物进行了论证);芥指芥菜子,统喻干草、纸等的微小屑末。掇芥的意思是吸引芥子之类的轻小物体。本词意指带有静电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这些都是以磁石引铁作为比喻来说明哲学或科学观点的记述,所举的事例必是当时一般的读者所熟悉的。
2. 中外文字电的创造
2.1 静电学学之父及英文“electron”的创造
但是几千年来,人们只是观察了雷电等自然现象,并不了解电的本质,直到1600年,由于英国科学家威廉·吉尔伯特(William Gilbert,1544—1640)的严谨科学态度,才开始对于电与磁的现象出现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吉尔伯特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皇家医生,他对于电和磁特别有兴趣,撰写了第一本阐述电和磁的科学著作《论磁石》。这是一本具有现代科学精神的书籍,着重于从实验结果论述。吉尔伯特指出,不只是琥珀可以经过摩擦产生静电的物质,钻石、蓝宝石、玻璃等等,也都可以表现出同样的电学性质,在这里,他成功地击破了琥珀的吸引力是其内秉性质这持续了2000年的错误观念。
吉尔伯特制成的静电验电器可以敏锐的探测静电电荷。在之后的一个世纪,这是最优良的探测静电电荷的仪器。
吉尔伯特曾依照罗盘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验电器,他的验电器与后来的不同。我们所见到的验电器是根据电排斥原理制造的,而吉尔伯特的验电器是在电吸引的实验中制造出来的。吉尔伯特的验电器是指针式,是一根细长形的指针,中心由一个尖顶的支枢支承,能自由转动。
在实验时,取过待研究的物质,摩擦以后放到指针旁,观看指针是否被吸引向摩擦后的物体。这个验电器虽然太简单,非常的不起眼,但电学由此就起步了。
吉尔伯特发现:不但琥珀就是许多其他物体摩擦后也都使指针偏转。这些摩擦后能使指针偏转的物体包括宝石(例如钻石和蓝宝石)、玻璃、硫磺、晶石、水晶、树脂等等以及某些液体。
有一类物体全部摩擦后都不带电,这就是金属,被吉尔伯特列为“非带电体”表中的主要项目。可为什么会有“非带电体”?这些“非带电体”在一定情况下又是否能变为“带电体”呢?
我们现在知道:当用吉尔伯特的方法来实验时,像金属这样的导电物质必定给出否定的结果。因为当把金属握在手里加以摩擦时,它们必定很快失去电荷,然后消失。因此,吉尔伯特的指针不会偏转。
不过吉尔伯特没有发现电排斥,也许他曾努力过,因为电与磁很多地方相似,磁有排斥和吸引,而电也可能是如此的,但吉尔伯特没有发现。因此,他虽然将电与磁放到一起研究,可是,还是将磁与电看成两种形式。
而且,当时的科学家包括吉尔伯特还不知道对电磁现象作物理解释,还是把磁看做一种灵魂。吉尔伯特认为,天然磁石和作为一个巨大磁体的地球以及其它天体,被上帝赋予了生命。
先前,意大利数学家和医生吉罗拉莫·卡尔达诺列出一些电现象与磁现象的不同之处。从卡尔达诺的结果,吉尔伯特得到很多启发,他提出更多分歧之处:带电物质会吸引所有其它物质,而磁石只会吸引铁器;琥珀需要磨擦才能产生电性,而磁石不需要任何动作;磁石会将物体按照某定向排列,而带电物质则只会吸引其它物质。
吉尔伯特创建了新拉丁术语“electrica”(类似琥珀,从“ήλεκτρον”,“elektron”,希腊文的“琥珀”),意思为像琥珀的吸引方式一般的那些物质。
由于他在电学的众多贡献,吉尔伯特被后人尊称为“电学之父”,作者认为应该是“静电学之父”。并以古希腊语定义 electron(电子)一词。后来,从“electricus”又衍生了英文词语“electric”和“electricity”,这两个英文字最先出现于托马斯·布朗的1646年著作《世俗谬论》(Pseudodoxia Epidemica,英文书名《Vulgar Errors》)。
2.2 汉文字“电”的创造
古代没有电,但“电”字却诞生了3000年。19世纪中叶以前,国人还不知道电是个什么东西。1879年(清光绪五年),当时在上海的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了欢迎美国总统格兰脱路过上海,特地运来了一台小型引擎发电机,从清光绪五年(1879年)8月17日至18日在上海外滩使用了两个晚上,在中华大地上点亮了第一盏电灯。
这里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当年大部分西方流入的新鲜事物,我国都会为其专门冠以一个舶来词,以方便称呼。譬如咖啡,早前我国并没有咖啡这种东西,为了方便,直接化用“cafe”的英文发音组成了汉字。
还有广东方言里的“扑街”,最早是洋人用来称呼码头上衣衫褴褛的我国劳工的,其英文应该是“poor guy(贫穷的人)”,也是通过一个多世纪的音译,最后嬗变成了舶来词“扑街”。
同理,电这种东西既然是西方的舶来品,那“电”这个字是舶来词吗?
非也,英文里电的单词是“electricity”,跟中文里的“电”发音完全是两码事。而且,“电”字也不是什么舶来词,早在距今3000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电”的身影。那么问题来了,古代没有电,为何古人却创造了电字呢?
殷墟,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称殷商,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从甲骨文上“电”的写法便可看出端倪,其很像一道闪电状的字符。而《说文解字》中也提到“电,阴阳激燿也”,意思是太极阴阳相冲,会激发出耀眼的光芒,称之为电。显然,在古代,“电”不仅存在,且只有一个意思,即闪电。
再后来,人们发现,闪电时必然伴随雷雨。于是,《说文解字》里又加了一条关于电的释义“电,从雨从申”。因此,电字便从一道闪电状的符号嬗变成了“电”字。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电”字也表达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电”的古写法其实是上雨下申,这个“申”通“神”,意思是电这个东西是上天神明在作法。
而之后,电字的写法便一直固定成了“电”,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繁体字逐渐过渡成简体字,电才变成了如今模样。
相关问答:
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早在人类存在之前就已经存在于大自然中,与空气、水和光一样,并非人类的发明,而是发现。人类没有发明电,而是发明了如何使用电。
1. 关于静电的历史记载
1.1 国外的最早记载
古代关于电现象的认识,除了雷电、电鱼,还有琥珀摩擦起电。早在对于电有任何具体认知之前,人们就已经知道发电鱼(electric fish)会发出电击。早在4750年前撰写的古埃及书籍记载,这些鱼被称为“尼罗河的雷使者”,是所有其他鱼的保护者。大约两千五百年之后,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自然学者和阿拉伯医学者,才又出现关于发电鱼的记载。
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医生拉杰斯(Scribonius Largus)也在他的大作《Compositiones Medicae》中,建议用电鳐来治疗痛风和头痛。对于痛风,他开出的药方是,病人站在潮湿的沙滩上,用脚踩电鳐,从脚到膝盖都被电麻了为止。治疗头痛则要把电鳐放在头上。这个方子倒是不无道理的。电击可以促使内啡肽的释放,从而缓解疼痛。
在地中海区域的古老文化里,很早就有文字记载,将琥珀棒与猫毛摩擦后,会吸引羽毛一类的物。2600年前左右,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Thales, 公元前640-546)就做了一系列关于静电的观察。从这些观察中,他认为摩擦使琥珀变得磁性化。这与矿石像磁铁矿的性质迥然不同;磁铁矿天然地具有磁性。泰勒斯的见解并不正确。但后来,科学证实了磁与电之间的密切关系。泰勒斯是人们所知最早研究电现象的科学家。
1.2 国内的最早记载
我国在东汉时期的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在《论衡·乱龙》一书中提到“顿牟掇芥,磁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顿牟即玳瑁(绝非琥珀,在《“顿牟掇芥”,“顿牟”到底是琥珀还是玳瑁呢?》一文中已经通过考古出土文物进行了论证);芥指芥菜子,统喻干草、纸等的微小屑末。掇芥的意思是吸引芥子之类的轻小物体。本词意指带有静电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这些都是以磁石引铁作为比喻来说明哲学或科学观点的记述,所举的事例必是当时一般的读者所熟悉的。
2. 中外文字电的创造
2.1 静电学学之父及英文“electron”的创造
但是几千年来,人们只是观察了雷电等自然现象,并不了解电的本质,直到1600年,由于英国科学家威廉·吉尔伯特(William Gilbert,1544—1640)的严谨科学态度,才开始对于电与磁的现象出现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吉尔伯特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皇家医生,他对于电和磁特别有兴趣,撰写了第一本阐述电和磁的科学著作《论磁石》。这是一本具有现代科学精神的书籍,着重于从实验结果论述。吉尔伯特指出,不只是琥珀可以经过摩擦产生静电的物质,钻石、蓝宝石、玻璃等等,也都可以表现出同样的电学性质,在这里,他成功地击破了琥珀的吸引力是其内秉性质这持续了2000年的错误观念。
吉尔伯特制成的静电验电器可以敏锐的探测静电电荷。在之后的一个世纪,这是最优良的探测静电电荷的仪器。
吉尔伯特曾依照罗盘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验电器,他的验电器与后来的不同。我们所见到的验电器是根据电排斥原理制造的,而吉尔伯特的验电器是在电吸引的实验中制造出来的。吉尔伯特的验电器是指针式,是一根细长形的指针,中心由一个尖顶的支枢支承,能自由转动。
在实验时,取过待研究的物质,摩擦以后放到指针旁,观看指针是否被吸引向摩擦后的物体。这个验电器虽然太简单,非常的不起眼,但电学由此就起步了。
吉尔伯特发现:不但琥珀就是许多其他物体摩擦后也都使指针偏转。这些摩擦后能使指针偏转的物体包括宝石(例如钻石和蓝宝石)、玻璃、硫磺、晶石、水晶、树脂等等以及某些液体。
有一类物体全部摩擦后都不带电,这就是金属,被吉尔伯特列为“非带电体”表中的主要项目。可为什么会有“非带电体”?这些“非带电体”在一定情况下又是否能变为“带电体”呢?
我们现在知道:当用吉尔伯特的方法来实验时,像金属这样的导电物质必定给出否定的结果。因为当把金属握在手里加以摩擦时,它们必定很快失去电荷,然后消失。因此,吉尔伯特的指针不会偏转。
不过吉尔伯特没有发现电排斥,也许他曾努力过,因为电与磁很多地方相似,磁有排斥和吸引,而电也可能是如此的,但吉尔伯特没有发现。因此,他虽然将电与磁放到一起研究,可是,还是将磁与电看成两种形式。
而且,当时的科学家包括吉尔伯特还不知道对电磁现象作物理解释,还是把磁看做一种灵魂。吉尔伯特认为,天然磁石和作为一个巨大磁体的地球以及其它天体,被上帝赋予了生命。
先前,意大利数学家和医生吉罗拉莫·卡尔达诺列出一些电现象与磁现象的不同之处。从卡尔达诺的结果,吉尔伯特得到很多启发,他提出更多分歧之处:带电物质会吸引所有其它物质,而磁石只会吸引铁器;琥珀需要磨擦才能产生电性,而磁石不需要任何动作;磁石会将物体按照某定向排列,而带电物质则只会吸引其它物质。
吉尔伯特创建了新拉丁术语“electrica”(类似琥珀,从“ήλεκτρον”,“elektron”,希腊文的“琥珀”),意思为像琥珀的吸引方式一般的那些物质。
由于他在电学的众多贡献,吉尔伯特被后人尊称为“电学之父”,作者认为应该是“静电学之父”。并以古希腊语定义 electron(电子)一词。后来,从“electricus”又衍生了英文词语“electric”和“electricity”,这两个英文字最先出现于托马斯·布朗的1646年著作《世俗谬论》(Pseudodoxia Epidemica,英文书名《Vulgar Errors》)。
2.2 汉文字“电”的创造
古代没有电,但“电”字却诞生了3000年。19世纪中叶以前,国人还不知道电是个什么东西。1879年(清光绪五年),当时在上海的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了欢迎美国总统格兰脱路过上海,特地运来了一台小型引擎发电机,从清光绪五年(1879年)8月17日至18日在上海外滩使用了两个晚上,在中华大地上点亮了第一盏电灯。
这里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当年大部分西方流入的新鲜事物,我国都会为其专门冠以一个舶来词,以方便称呼。譬如咖啡,早前我国并没有咖啡这种东西,为了方便,直接化用“cafe”的英文发音组成了汉字。
还有广东方言里的“扑街”,最早是洋人用来称呼码头上衣衫褴褛的我国劳工的,其英文应该是“poor guy(贫穷的人)”,也是通过一个多世纪的音译,最后嬗变成了舶来词“扑街”。
同理,电这种东西既然是西方的舶来品,那“电”这个字是舶来词吗?
非也,英文里电的单词是“electricity”,跟中文里的“电”发音完全是两码事。而且,“电”字也不是什么舶来词,早在距今3000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电”的身影。那么问题来了,古代没有电,为何古人却创造了电字呢?
殷墟,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称殷商,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从甲骨文上“电”的写法便可看出端倪,其很像一道闪电状的字符。而《说文解字》中也提到“电,阴阳激燿也”,意思是太极阴阳相冲,会激发出耀眼的光芒,称之为电。显然,在古代,“电”不仅存在,且只有一个意思,即闪电。
再后来,人们发现,闪电时必然伴随雷雨。于是,《说文解字》里又加了一条关于电的释义“电,从雨从申”。因此,电字便从一道闪电状的符号嬗变成了“电”字。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电”字也表达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电”的古写法其实是上雨下申,这个“申”通“神”,意思是电这个东西是上天神明在作法。
而之后,电字的写法便一直固定成了“电”,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繁体字逐渐过渡成简体字,电才变成了如今模样。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