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作者:王虹 www.yuediqu.com    2025-05-19
~ 12.3.2.1 地下水的补给
本调查区的第Ⅱ含水组地下水与大气降水关系密切。观察大气降水与地下水变化关系,可见降雨量增加时,水位明显上升。通常在1至3月份,水位相对稳定。随后,随着农业灌溉和工业、生活用水的增加,水位持续下降,至5月底至6月初达到最低。7至8月份,汛期到来,此时农业灌溉停止,降水量达到年内最高值,浅层地下水位迅速升高,达到年内最高水位,这表明大气降水直接补给地下水和水,且途径短,时效快。
由于调查区东部地表河渠较多,观测到的河渠断面显示,河渠水位普遍高于岸侧地下水位,受静水压力影响,河渠发生渗漏,补给地下水也很明显。在调查区内,第Ⅱ含水组和第Ⅲ含水组的集中开采已形成以城区为中心的漏斗区,四周地下水向城区径流的流场明显,因而侧向径流的补给也是调查区内地下水(特别是第Ⅲ含水组的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来源。因此,第Ⅱ含水组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此外还有河渠入渗补给、灌溉回归补给和侧向径流补给。第Ⅲ含水组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侧向径流补给。
12.3.2.2 地下水的径流和排泄
本调查区地下径流除受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影响外,主要受开采条件制约,区域趋势是由北向南流。在调查区范围内,地下水由四周流向地下水漏斗中心流动。其流场如图12.9和图12.10所示。
图12.9展示了调查区浅层地下水埋深及标高等值线,从中可知,第Ⅱ含水组地下水存在一个明显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中心水位埋深34.36m,标高-27.36m,中心水力坡度40.0‰。由于漏斗中心位于调查区内西南部,地下水流向主要为自东、北及东北方向向西、南及西南部流动,平均水力坡度约为7.38‰。
图12.10展示了调查区深层地下水埋深及标高等值线。第Ⅲ含水组地下水也存在一个明显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水位埋深82.23m,标高-71.13m,漏斗分布面积约5.40km²,中心最大水力坡度62.5‰。
由于调查区接近城区,地下水开发程度较高,历史上已经形成地下水开采降落漏斗,因此调查区内第Ⅱ含水组和第Ⅲ含水组内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为人工开采。
12.3.2.3 地下水动态
根据多年动态监测资料,调查区内地下水水位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自1985年至2005年,由于城市规模快速增长,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使得区内地下水位逐年下降;自2006年以后,由于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控制逐渐加强,尤其是市区关闭了大量自备水井,使得区内地下水位逐步回升。
1) 浅层地下水动态特征
(1) 年际变化特征:以调查区内T102观测孔为例,自2006年年初至2010年年末,地下水位标高由0.11m上升至1.82m,多年平均升幅为0.342m/a。
(2) 年内变化特征:调查区内第Ⅱ含水组地下水位动态与降水关系密切,一年内地下水位动态可分为三期,为典型的降水补给灌溉开采型地下水动态。水位稳定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底,降水量少,开采量也小,水位变化稳定,变幅小于1m;水位下降期为每年4月至6月底,春季干旱少雨,农业开采量增大,且时间长而集中,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下降幅度2~3m;水位上升期为7至9月底,降水集中,地下水得到充分补给,地下水开采量锐减,水位迅速回升,回升幅度2~3m。
2) 深层地下水动态特征
(1) 年际变化特征:以调查区内T104观测孔和F2-2观测孔为例。T104孔位于区域地下水漏斗中心地区,其地下水位标高自2006年年初的-48.87m,上升至2012年年底的-34.49m,多年平均升幅为2.05m/a。F2-2孔位于区域地下水漏斗边远地区,其地下水位标高自2007年的-37.76m,上升至2012年年底的-27.56m,多年平均升幅为2.22m/a。
(2) 年内变化特征:调查区深层地下水水位动态曲线呈斜坡状上升,属径流补给-开采排泄型。一般1至3月份水位呈稳定状态或略有回升,4至7月份工农业用水量大,地下水位下降,降幅2~3m,到10月份后,水位缓慢回升至年底。
3) 奥陶系岩溶水动态特征
(1) 年际变化特征:以调查区内T013观测孔为例,其地下水位标高自2006年年初的-30.02m,上升至2012年年底的-1.49m,多年平均升幅为4.08m/a。
(2) 年内变化特征:调查区奥陶系岩溶地下水水位动态曲线呈斜坡状上升,属径流补给-径流排泄型。由于奥陶系岩溶水在调查区内很少有开采现象(含水层埋藏较深),只是在煤矿开采区有局部矿坑疏干排水,随着煤矿开采的结束,该部分排水逐年减少,因此调查区内岩溶地下水水位在年内也是逐月升高的。
12.3.2.4 各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
1) 水位分析:由以上四个地下水位长期观测孔的动态资料对比分析可知,调查区内第Ⅱ含水组和第Ⅲ含水组之间存在平均近30m的水位差,为这两层水之间的越流补给创造了良好的水动力条件。调查区内可能存在第Ⅱ含水组向下越流补给第Ⅲ含水组的现象。同时,对比T012、T104和F2-2的地下水动态特征,三者的相关性并不明显。调查区内第Ⅱ含水组的水位上升幅度要远远小于第Ⅲ含水组的水位上升幅度,因此判断调查区内的第Ⅲ含水组的补给以径流补给为主,第Ⅱ含水组对其的垂向越流补给量很少。而调查区内奥陶系岩溶水水位高于第Ⅲ含水组水位,因此不可能存在第Ⅲ含水组向下越流补给奥陶系岩溶水的情况,奥陶系岩溶水的补给以径流补给为主。但可能存在奥陶系岩溶水向上越流补给第Ⅲ含水组现象。
2) 水质分析:由本次工作对地下水基本必测指标的分析化验结果分析可知,调查区内的深层水和浅层水水化学类型有明显的分异性。浅层水水化学类型以Ca·Mg-SO₄·Cl型水为主,而深层水水化学类型以Ca·Mg-HCO₃型水为主。同时,将本次工作所取得的水质化验结果投影到PIPER三线图上,可知深层水和浅层水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基本没有重合区域,其分异性是极其明显的,这说明在调查区内浅层水和深层水的水力联系不密切。


相关问答:

#15556097760#: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严供馨: 3. 地下水的径流是指地下水从补给区向排泄区移动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地下水不断进行径流运动,这一过程是连接补给和排泄的关键环节,它将地下水的数量和盐分从补给区输送到排泄区,从而影响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中水质和水量的时空分布。在补给、径流和排泄过程中,地下水不断进行着水量的交换和迁移。

#15556097760#: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严供馨: 奥灰岩溶裂隙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区外地下径流,补给区应在矿区西南部。奥灰岩溶裂隙水的径流方向由北向南,水质较好,径流条件较好。区内地形北高南低,北、西向无排泄条件,奥灰水主要通过杨庄断层和韩城断层向洛河和黄河河床中的泉群排泄。

#15556097760#: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径流条件
严供馨: 对于不同的含水层之间,在水平方向上,下游分布的含水层可以得到上游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径流的补给,但对上游含水层来说,则为径流排泄。在垂向剖面上不同深度的含水层之间,当各含水层的水头压力不同时,则水头压力较大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将通过其间的弱渗透岩层或某种渗流通道补给水头压力较小的含水层,而对水头压...

#15556097760#:地下水类型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分析
严供馨: 含水层以砂质泥岩为主,表部风化裂隙发育,但遇水易闭合,不利于降水入渗,导致地下水贫乏,属于贫水区。该类型地下水主要接受下白垩统层间裂隙水渗流补给,沿孔隙裂隙向下游渗流,常在深切沟谷中以下降泉的形式排泄补给沟谷水。下白垩统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分布区广泛,含水层主要由泥岩、泥灰岩及页岩...

#15556097760#: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严供馨: 补给、径流、排泄异地分带性强,排泄区受阻时以大泉形式出流,矿坑排水和人工开采也是重要排泄方式。黄土梁塬区地下水埋藏较深,补给主要是降雨通过黄土裂隙孔隙入渗,其次是渠渗和灌溉回渗。黄土区地形起伏大,冲沟发育,植被差,降水量流失多,入渗少。垄岗地区降水多形成地表径流,入渗补给地下水较少...

#15556097760#: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严供馨: 黄淮海平原的中深层地下水,具承压性,水头一般高于浅层水,且有含水层埋藏越深水头越高的规律,部分地区自流。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在基岩山区,断裂、褶皱破碎带、岩溶裂隙为降水入渗、地下水储存、径流、排泄提供了有利条件。裂隙岩溶水的重要特点是降水入渗补给快,地下水径流交替条件好,...

#15556097760#: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严供馨: 吴忠市境内地下水80%为灌溉水渗透补给,主要补给源是引黄灌渠、排水沟及田间渗漏,其次是大气降水渗入补给。地下水资源具有埋藏深,矿化度高,可开发利用水资源非常有限,时空分布不均衡,水质、水量地域差别大的特征。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以开采、蒸发和侧向径流向黄河补给。表2.3 研究区地层信息表 黄河是...

#15556097760#: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严供馨: 地下水由补给区向排泄区的运移过程称为径流。一般情况下,地下水处在不断的径流运动之中,它是连接补给与排泄的中间环节,它将地下水的水量、盐量从补给区传输到排泄处,从而影响着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中水质、水量的时空分布。地下水在补给、径流和排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水量的交换和运移。

#15556097760#: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严供馨: 因此,第Ⅱ含水组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此外还有河渠入渗补给、灌溉回归补给和侧向径流补给。第Ⅲ含水组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侧向径流补给。12.3.2.2 地下水的径流和排泄 本调查区地下径流除受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影响外,主要受开采条件制约,区域趋势是由北向南流。在调查区范围内,地下...

#15556097760#:地下水类型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分析
严供馨: 承压水接受上部潜水越流补给,其补给条件较差,向北东方向径流补给清水河平原地下承压水。沟谷潜水由基岩裂隙水补给,富水性及径流受沟谷坡度影响较大,在平缓地段赋存有潜水,径流较缓慢,在较陡地段地下水转化为地表水,二者成互补关系。(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按含水层岩性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