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作者:王虹 www.yuediqu.com    2025-05-19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的循环可分为水资源的形成、径流交替、蒸发消耗三个过程。其中南部祁连山为水资源的形成带,而平原区水资源的循环只包含了后两个过程。
一、水资源的径流与交替
疏勒河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在径流过程中相互转化,河流在出山前(即在水资源形成带)曾经过了“地表水-地下水”的多次转化,出山地表径流量中,地下水(基岩裂隙水及山间盆地孔隙水)补给量约占30%~40%(表3-10)。
河流入玉门-踏实盆地后,在洪积扇区47.6%通过河道、渠系、田间等入渗补给了地下水。而盆地地下水的补给量中,河源来水入渗量(河道、渠系、田间)占93.2%。现状条件下,进入盆地的河水已完全受人为因素控制,河水绝大部分被纳入渠系,特别是昌马水库2002年建成蓄水后,昌马洪积扇补给量锐减,由1998年的5.77亿m3减少为2004年的2.51亿m3,导致扇顶地下水位迅速下降,扇缘泉水溢出量锐减(表3-11)。到了细土平原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以渠系及田间灌溉水入渗为主。大致以五家滩为界,南部地下水由南向北径流的同时,在含水层内部还存在由浅部向深部的径流,北部深层地下水又由深向浅部径流,在顶托补给潜水的同时,又以泉水的形式大量溢出地表,汇集成泉集河转化成河水,成为疏勒河进入安西盆地河川径流的主要组成部分。过潘家庄河水径流量中,27.3%~72.9%由泉水构成(表3-12)。
表3-10 疏勒河出山径流量及组成


表3-11 玉门-踏实盆地泉水资源统计


表3-12 潘家庄径流量与泉水汇入量对比表


二、蒸发消耗带
河流通过双塔水库、党河水库、赤金峡水库进入安西-敦煌盆地及花海盆地后,地表水主要通过渠系及田间入渗再度转化为地下水,其补给量约占盆地地下水总补给量的56.5%~78.8%(表3-13),所以其补给带主要分布在灌区。
表3-13 河水-地下水转化统计(2004年)


安西-踏实盆地及花海盆地主要由河水渗漏转化形成的地下水,沿河道流向和地形坡降继续向河道的尾闾区运移,随着流程的增加,含水层导水性渐弱,颗粒渐细,水力坡度渐缓,水位埋深渐浅,地下水主要以蒸发方式排泄。
据2004年计算,安西-敦煌盆地及花海盆地地下水蒸发量达36100.42万m3和5259.66万m3,为盆地地下水总排泄量的89.90%和82.4%。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分别是什么?
  答:地下含水层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
  地下水由补给区向排泄区流动的过程称作径流。
  地下含水层失去水量的过程称为排泄。

据资料综合分析和计算结果,本系统天然水资源量为1.3m3/s,开采资源量1.3m3/s,地下水径流模数为2.48L/s·km2

区内岩溶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在补给径流区,大气降水通过裸露碳酸盐岩类的岩溶裂隙入渗补给岩溶水,一般说来,上寒武统凤山组和中奥陶统厚层质纯灰岩岩溶裂隙十分发育,连通性好,有利于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大气降水在间接补给区,主要通过变质岩的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入渗补给形成裂隙水并沿其地下径流转化补给岩溶水。沿双洎河谷,河水、大气降水和冲积层水,通过碳酸盐岩类的天窗入渗补给。在岩溶发育地段,已修建的漏库,对岩溶水的补给也十分有利。

岩溶水的径流基本上顺地层层面,从北西、西通过煤系灰岩向南东方向运动,当遇到隔水岩层或受到阻水构造的阻挡往往产生回水,常使岩溶水径流转向,向着地层低洼处的最终排泄点运移,在岩相变化或地形有利的地段,形成岩溶大泉出露地表。该系统内主要岩溶大泉为超化泉,泉流量为154L/s,岩溶水的排泄除以泉的形式排泄外,相当一部分岩溶水汇入河流。

本系统内,沿超化背斜南翼O2与C2岩层的走向层面,地下水形成网络状,连通性好,导水性强的岩溶水构成强径流带。本区地下水强径流带位于超化泉群北西,呈长约5.6km的条带。

区域地下水的补给边界呈半圆形,受水面积约1000km2,地下水分水岭与地表水分水岭基本一致,地下水自西北流向南东,米村、王庄大平矿近于补给区,王沟、东风、裴沟、芦沟、超化为径流区,除在超化、灰徐沟部分地段以上升泉形成天然排泄点外,相当一部分地下水从地下径流流出本区,至新郑矿区为排泄区。

受断裂构造的影响,地下水不仅做横向运移,而且还要做纵向运动,浅部基岩含水层露头接受大气降水后,即形成了地下水。这些地下水首先沿着岩层的层间岩溶及节理裂隙、溶洞向深部运动,表现为横向运动,当受到一系列近东西向断裂的错动,迫使地下水沿断层破碎带做纵向运动,使断层两盘含水层发生水力联系,从而导致新密复向斜构造区形成一个统一含水体。




相关问答:

#15266643819#:地下水流场及其变化特征
戎垄软: 图4-5 安西盆地地下水等水头线剖面 流域各盆地五十年来潜水水位波动较大,特别是昌马、党河洪积扇中上部水位下降最明显,昌马、党河灌区次之。但区域上并未形成大的降落漏斗,流场形态基本未变,径流方向也未发生明显改变,只是存在整体区域上的水位升降。受补给条件、灌溉、开采的影响,潜水水位变化在戈壁...

#15266643819#:盆地地下水动力特征
戎垄软: 1.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吐哈盆地具有完整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系统。在吐鲁番坳陷,宏观上以托克逊—艾丁湖一带,特别是艾丁湖作为盆地地下水的区域排泄与汇流中心,四周山前地带成为盆地地下水的补给区,处于二者之间的宽缓地带构成统一的区域径流场,沿坳陷周缘呈环形展布。五堡凹陷则成为哈密坳陷的排泄中...

#15266643819#:多年冻土区地下水的基本特征
戎垄软: 多年冻土区地下水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其埋藏条件、分布范围、水力联系以及化学性质等多个方面。受到不同气候条件和冻土特性的影响,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特性呈现以下特点:1. 连续多年冻土区地下水特征 在连续多年冻土区,冻结层上水或季节融化层的上层滞水能够直接接受降水补给,并受季节气候的限制。冻结层...

#15266643819#:区域地下水循环
戎垄软: 西部山前倾斜平原是山区地下水的排泄区,同时也是低平原地下水的补给区。地下水除接受降水补给外,还得到来自大兴安岭山区河流的补给,河谷是汇聚山区地下水向平原区地下水补给的通道,也是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场所。山前倾斜平原地下水径流条件好,在含水层中平均滞留时间小于20 a。潜水主要以径流形式自西...

#15266643819#:地下水系统的循环条件
戎垄软: 研究区域地下水循环的条件主要由地质结构、地形地貌、埋藏特性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决定。潜水含水层与承压水含水层的构造差异,导致了它们在循环条件上的区别。潜水的主要补给途径包括大气降水的入渗、地表水的渗漏、灌溉水的下渗以及侧向地下水输入,其排泄途径则涵盖人类的抽取、蒸发、河流排放、泉的排放...

#15266643819#:山西省柳林区块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对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影响
戎垄软: 新近系、第四系砂砾石(岩)孔隙含水层组中孔隙发育,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形成孔隙潜水,受地形、补给条件及其分布面积的限制,富水性一般不强,经短途径流即排向河道或沟底补给地表水或渗入下伏岩层裂隙中,集中排泄时形成下降泉。 1.2 流体场特征 1.2.1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柳林区块地层总体向西倾伏,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5266643819#:东北松嫩平原地下水系统边界
戎垄软: 东部含水层系统与小兴安岭山区基岩相接触,大部分属于隔水或弱透水边界,山区河流为侧向补给边界。南部边界为松花江干流,是地下水排泄边界。松嫩平原四级地下水系统边界,所有三级地下水系统的边界都构成了三级地下水系统边界,由于四级地下水系统主要是在三级系统内区分山区和平原区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和含水...

#15266643819#: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戎垄软: (二)地下水补径排及动态特征 1.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是地下水循环的三个基本环节,也是地下水水量和水质形成的最重要控制因素。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浅层地温能开发的并不是存储于地下的静态能量,而是参与循环或调节的能量,其中不仅包括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太阳辐射的能量,还包括人为注入或汲取的...

#15266643819#:地下水系统划分的主要依据及边界确定
戎垄软: 不同气候分带内常形成不同的地下水系统分区。气候条件对地下水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有着很重要控制作用,不同气候分带内,由于降雨和蒸发的差别,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方式以及补给、排泄量都有很大的差异,地下水的循环特征各不相同。比如西北干旱区和华北平原由于气候条件相差很大,区域地下水的补排方式也有很大差异...

#15266643819#:地下水的分类及特征
戎垄软: 3.地下水循环系统 输入系统。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其中,砂砾质河谷平原区地表砂土、砂、砂砾石入渗条件最好,降水入渗系数为0.35~0.60;西部山前扇形平原和中部泥砂质低平原区入渗条件次之,表层砂土、砂砾石及粉土入渗启肢系数一般为0.10~0.45;而东部粘土质低平原区,...